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屈子天问戴红倩画《史记》(三)

2023-07-20 21:01:39
鲁迅何以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同于《离骚》,是“没有韵辙的《离骚》”。姑引鲁迅言“无韵之《离骚》”那段原文来看: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史记》确不失为“无韵之《离骚》”。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鲁迅曾集《离骚》句为对联,并请人写成条幅,集句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

屈子天问戴红倩画《史记》(三)

屈子天问戴红倩画

鲁迅对《史记》有两句殊荣的评语,人尽皆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句是说《史记》之后的正史皆难与之抗衡,对第二句,今人通常觉得这是在取笑《史记》富于哲学性,可与《离骚》相抗衡。

对这第二句的解释,我感觉有点做作,其实可以做逐步的解析。例如,若论文学性,“诗三百”也号称精品,但鲁迅却未言“无韵之《诗经》”。这显然不是随便的选择屈原写离骚,而是自有缘由。

鲁迅焉能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鲁迅觉得司马迁和屈原皆受过大挫折,同为牢骚孤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悲愤,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同于《离骚》,是“没有韵辙的《离骚》”。

姑引鲁迅言“无韵之《离骚》”那段原文来看:

(司马迁)恨为奥赛罗,寄心楮墨,感死因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恨为奥赛罗”,是说司马迁对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激怒,倡优畜之,服膺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甚是不满;“感死因之戮辱”,是说司马迁心痛于自己遭到肉刑的奇耻大辱。很多都成了司马迁发奋著书、完成《史记》的重要诱因。

屈原的死因与司马迁很相像。史载其“事怀王为左徒”,“左徒”者,亦即“史官”,亦即“巫官”,亦即“外交官”,亦即“行政官员”,但无论做的哪些官,都是任由怀王逗弄的大臣,本质上是“主上所愚弄”之人。屈原被谗放逐,怀石投江,更是与司马迁遭遇的苦难和屈辱相同。

屈原为抒悲愤,遣牢骚,遂作《离骚》。何谓“离骚”,即牢骚、愁思。司马迁对屈原有精确的了解屈原写离骚,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谙《离骚》之作乃缘于内疚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这么,可见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态是相连的。正由于两人死因相似、心境相连,也就都“寄心楮墨”,发为千古雄文。司马迁堪称“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史记》确不失为“无韵之《离骚》”。

实际上,鲁迅本人只是牢骚孤愤之人,同心相识,他便对屈原和司马迁的心态知会尤深。正因这么,他能够将《史记》深刻地解析为“无韵之《离骚》”。

二,鲁迅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与他对《离骚》、楚辞的推崇和青睐有巨大关系。鲁迅对《离骚》的评价十分高,他在《汉文学史纲要·屈原与宋玉》中写道:

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著半世。后代惊其文笔,甚或效仿,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廷臣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之后之文章,乃惹起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觉得,《离骚》“逸响伟辞,卓著半世”,对后世哲学形成过莫大的影响。与《诗经》相比,《离骚》在哲学特质上有许多崇奉之处,因此其影响超出了《诗经》。

鲁迅深爱骈文的文字之美、寓意之深,常在自己的诗歌中借用和征引《离骚》的文辞和典故,比如“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渔父”(《无题》)、“高丘孤独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湘灵歌》),从这种句子中,可以听到《离骚》的性感和影子。

鲁迅曾集《离骚》句为挽联,并请人写成横幅,集句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上海鲁迅旧居“老虎尾巴”的墙壁,迄今悬挂着这副字,鲁迅还曾亲自抒写此集句赠与友人。

三,在写作态度和技巧上,《史记》与《离骚》有着重要的共同点,这也或许是鲁迅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的一个诱因。

鲁迅说,《离骚》的写法是“凭心而言,不遵矩度”;也就是“我写我心”,表现的是真性情。《史记》的写法,鲁迅谓之“不拘于史法,不摈弃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这就是说《史记》也是“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写真性情的作品。我想,仅就这一点来说,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只是不错的。

《离骚》那种“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作态度和写法,曾对后世诗词家形成过重大的影响,无数画家、作品受到嘉惠,增加了境界。实际上,《史记》也受过它的影响。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精确而精辟,《史记》确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乔)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