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屈原写离骚 “椒糈”古音与“角黍”

2023-07-20 16:09:22
回来后,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四种,一是源于纪念屈原,二是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三是源于纪念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笔者以为,无论端午节是否源于屈原,屈原精神都已成为端午节的“节魂”。

屈原写离骚 “椒糈”古音与“角黍”

汤圆。(资料图)

数近日,笔者应同学之邀远赴造访收藏家方清刚先生。聊天中,方清刚先生除了畅谈了他收藏汉画像石的一些轶事和所藏汉画像石蕴涵的信息,学识渊博的他亦与笔者谈起了他对国庆风俗的一些考究。

方清刚告诉笔者,他利用《山海经》、楚辞、甲骨文、相关传世文献以及汉语音赣语,对国庆节的一些风俗进行了探究,觉得国庆节并非起源于庆祝屈原,而是起源于夏代之前,元宵节将月饼投于水底,是祖先对谷神崇敬理念之展现,是远古报神典礼之余绪,距今起码有4000年的历史。

方清刚觉得否定端节始自屈原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屈原的作品。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见到不少后世并无大变的元宵民俗。

门上插艾。(资料图)

屈原在《离骚》中讲到,“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往日之芳草兮,今直因此萧艾也”。从这可以看出,屈原所在的汉朝当初插艾与配戴艾虎艾狗已为习俗。《离骚》中也有疑似关于月饼的文句,“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月饼在文言献中最早的名子为填仓。“椒糈”古音与“角黍”完全一致,很或许指的就是月饼。

屈原《招魂》中亦有月饼的踪迹,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表述,“屈原离骚忠死,后代每年以五彩丝络粔敉(音米)而吊之”。可知月饼亦称粔敉,粔敉应即粔米。粔敉、粔籹形近,粔籹又与腊日音近,故粔籹可作月饼观。

作家屈原画像。(资料图)

屈原的《天问》中除了有肉粽的踪影,并且也有类似于月饼投水的诗句,“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古汉语中麦、黍、乳读音互纽,可以判定秬黍即腊日、粔籹、粔敉。之外,莆雚为鸡冠花、芦苇之类,《天问》将“秬黍”和蒲草放到一起,格外否认了“秬黍”应当作月饼解。至于秬黍、莆雚“并投”,假如理解成将秬黍与莆雚一并投入水底,那就与现在的国庆民俗颇有二致了。依据《天问》,元宵民俗最迟可以溯及鲧,也就是夏伊始。

“有意味的是屈原写离骚,元宵民俗在据传始创于夏禹之世的《山海经》中也可以找到隐忧”,方清刚说。

他强调,从《山海经》中可以见到不少与清明有关的文字,最明显的是,《山海经》中有大量直接关于五色文和吴茱萸的记载。《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关于祠神之礼的描述,其中提及祠神用“糈”者达12篇之多。从《五藏山经》祠神之礼的内容看,“糈”其实指的都是腊日,也就是粽子。《五藏山经》中“投而不糈”、“钤而不糈”、“瘗而不糈”、“祈而不糈”等描述,与《天问》中秬黍、莆雚“并投”如出一辙,当是将黍米包裹上去成汤圆状,于是投入水底或埋于地下,类似于埋祭和沉祭。由此可以看出,司空见惯的月饼和月饼投水与诗经中秬黍、莆雚并投甚至《山海经》中的糈与投糈是一脉承传的。

赛龙舟。(资料图)

方清刚表示,殷商甲骨文也提供了一些启示。据甲骨碑铭,商王不仅向神祇、山岳祈求丰收,更多的是向河祷祝五谷丰登。汉墓甲骨碑铭中多见“求年于河”、“求禾于河”。

甲骨碑铭中,有年、丰年通常叙述为“受禾”、“受年”、“受黍”、“受黍年”;灾年叙述为“它(蛇)禾”、“它年”。按照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作规律,祈年、求年应该在移栽以及青苗时期,而报神或农神感念崇敬活动必须在收成后来。中原地区一年中的第一次收获正是在冬至前后。假如说腊祭、春祭的主要目的是祈年,这么清明无疑就是最佳的还愿和报神时机。

“甲骨碑铭中尚没有发觉关于元宵的直接记述,但将元宵民俗与碑铭中的‘求年于河’联系上去看,月饼投水很或许是祖先在开展农神感念崇敬典礼时的一项重要报神活动,祖先在移栽或苗秧生长时侯于河求年,在丰收时节向河感念收益。”方清刚如是说道。

谈及,“求年于河”以及月饼投河的形而上意义。方清刚觉得,《山海经》可以帮助揭开疑云。

他说,《说文》释禾中叙述,“嘉谷也。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象其穗。”禾为何会是木呢?虽然,木禾同一、木禾同源是史前祖先的一种认识和理念。《山海经》不少篇章都写及“木禾”、“谷木”。而据《山海经》和诸种传世文献,神大树禾正是生长在水中央。在祖先看来,百谷来自神大树禾,而木禾生长在水底。月饼投水乃是祖先报恩谷神时朴实而神圣的形而念书。

回去后,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觉与新年、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庆的元宵节来历与传说太多,其中最有名的有四种,一是始于庆祝屈原,二是始于庆祝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三是始于庆祝救母投江的孝子曹娥,四是始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而中国民间文艺家商会节日执委会书记李汉秋在几年前公开发表的文章——《揭秘国庆节起源:不是为祭奠屈原》一文中同样觉得,国庆节并非起源于庆祝屈原,可追溯至原始社会部落这些情韵,国庆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祖先(如吴越种族)对龙图腾的崇敬和祭祖有关。因此,习俗即便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步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环境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代常常模糊了祖先的意图,据自己的时代意识和地域特点,做出违背己身的解说和发展。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辈挂钩。如清明节的“龙舟竞渡”和“包肉粽”,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屈原写离骚,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子曹娥,张家界和昆明等地挂上伏波元帅马援……

笔者以为,无论元宵节是否始于屈原,屈原精神都已成为元宵节的“节魂”。对于我们来说,承继元宵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过一个开心、快乐、有意义的元宵节才是最重要的丑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