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

2023-08-24 13:02:24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回族,字子美,自号杜陵野老,杜杜陵,杜工部等。生于江苏巩县(今广西省巩县),是名画家杜审言的儿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此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祖籍广东九江,生于四川巩县(现卫辉市)。先祖为明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唐代画家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岁曾经读书与周游。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迷惘了五年,才荣获右卫率府胄曹从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历尽,竟为联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六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重庆,移居上海一度在剑南藩镇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生平,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太息夔州二年,出峡。飘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元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幽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高超,被奉为「诗圣」。

杜甫擅于利用中式散文的许多制度,并加以造就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使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短篇杜甫生平,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切实于整篇的回旋往复,标识着我国散文美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临江仙上也表现出明显的造就性,积累了关于声韵、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美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道家的法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习俗淳”的雄伟志向。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清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幽暗现象都予以批评和声讨。他怜悯人民,并且幻想着为营救人民的磨难愿意做自我牺牲。因此他的散文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备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调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政和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色调,基本上是“沉郁抖动”,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有变化,注重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具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美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元曲思想美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承继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克服乐府古题的禁锢,创作了不少“即事名句,无复据守”的新题乐府,如知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遭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比兴时政诗影响甚深。但杜诗遭到广泛注重,是在宋之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固守民族气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已经超过文艺的范围。生平参看《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散文的巨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种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悲哀,展示给人们一幕幕悲惨的人生闹剧。在很多人生磨难的描述中,一方面,作家对备受磨难的人民饱含深深的仇视,对儒士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虐待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戴王朝的封爵战役,希望人民忍受磨难,与王朝合作孙吴暴动。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作家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