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籍

古籍

《刻舟求剑》文言文译文及揭示它的意义

2023-05-20 21:03:42古籍
这个意思我相信很多同学度知道了,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的是关于《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译文及揭示它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刻舟求剑》作品简介《刻舟求剑》作品原文《刻舟求剑》词语注释《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原文翻译《刻舟求剑》故事启示《刻舟求剑》近义词《刻舟求剑》反义词《刻舟求剑》成语辨析《刻舟求剑》成语寓意《刻舟求剑》作者简介

《刻舟求剑》文言文译文及揭示它的意义

《刻舟求剑》,形容办事呆板,屈从而不知变通。这个意思我坚信这些朋友度晓得了,现在小编想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的是关于《刻舟求剑》的古文文译文及揭露它的意义,下边就让我们一上去看一下吧。

《刻舟求剑》作品简介

《刻舟求剑》,形容办事呆板,屈从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魏国人,渡轮渡河时不慎把剑坠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侯我就在这跳下来找剑。”当船停下时,他顺着记号坠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告诫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变革,就难以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刻舟求剑》作品原文

刻舟求剑(战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主语前置的标识。

3、遽(jù):立刻,仓促。

4、契(qì):浮雕。

5、是:指示动词,这里。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来的地方。之,动词,不译,适于取消语句独立性。“所”使语义成份“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么。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蒙蔽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含蓄的反诘复句。

12、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追寻。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刻舟求剑》原文翻译

魏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底,他立刻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船停了,(这个齐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求剑。船早已前进了,然而剑不会随船前进,像那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以便打捞战刀,本来并无错,而且把记号刻在了联通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这些思想迂腐、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精妙的嘲讽。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心愿,不能轻率,要按照客观状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唐代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刻舟求剑》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刻舟求剑》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富含“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指出尽管主观上努力;但不留意变化了的客观状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举措;“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指出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候。

《刻舟求剑》成语蕴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变而成的词语,通常形容退守教条,屈从成法,倔强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目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将会造成错误的判定。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么的错误。揭露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人情。人不能固守教条。状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技巧、手段也要逐渐变化,否则都会失败。提醒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元朝宰相吕不韦编著的一部唐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作,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魏国宰相吕不韦组织属下家臣们集体编纂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述,亦称《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觉得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因此宣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姬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知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魏国宰相,卫国新乡(今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晋州君即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朝臣嬴子楚即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采邑洛阳偃师十万户,门下有老饕3000人,家僮千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自称“仲父”,指斥朝政。命老饕合著《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汉代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自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农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五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企业集团政变事受波及,被减免相邦职务,出居湖南兵符。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