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籍

古籍

夏夜叹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孔子四方

2023-05-31 16:02:30古籍
夏夜叹《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鉴赏《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创作背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作者介绍【《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及赏析08-23《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译文赏析12-29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赏析09-28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_李隆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夏夜叹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的孔子四方

原文: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皇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译文

孔老朽子此生奔走,到底有何所求?

忙忙庸碌游历列国,疾恶恭顺尘世,

廷臣诞生于邹氏邑,之后迁居徐州;

这府邸鲁王原想毁它,而改造宫府。

孔子以前慨叹: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悲伤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如今到此,祭拜两楹间对他的悼念;

与他曾经梦到坐享期间,并无不殊。

韵译

孔老朽子一身奔走,到底有何所求?忙忙庸碌游历列国,疾恶恭顺功利。

廷臣诞生于邹氏邑,之后迁居徐州;这府邸鲁王原想毁它,而改建宫府。

孔子以前哀叹:凤凰不至生不逢时;见麒麟他悲伤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如今到此,祭拜两楹间对他的悼念;与他曾经梦到坐享期间,并无不殊。

注释

(1)经鲁祭孔子:开元十五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途经孔子宅,抽调使者祭孔子墓。鲁,今河南沁阳,为春秋时晋国都城。

(2)何为者,犹“何为乎”。栖栖:繁忙焦躁的样子,比喻孔子四方奔波,无处安身。《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

(3)鄹,春秋时鲁地,在今河北泰安县西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医生,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泰安。鄹氏邑,鄹人地。

(4)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居夏夜叹,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5)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瑞兽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夏夜叹,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不幸。身否,身不逢时之意。

(6)伤麟句:麟,凤鸟,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捉了麟,曾大为愤慨地说:麟出而死,我的心愿未能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对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对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7)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终古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后来,故从梦境中晓得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拜的庄重隆重。两楹:指殿堂的后边。楹:堂前直柱。奠:国葬。整句大意为:孔子说他当年夜梦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拜,他的梦于现在实现了。

鉴赏

开元二十六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境况。孔子辈子生活复杂曲折,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略几言,就概括了孔子此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息,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唏嘘,后两句再叹美。处处比兴,句句空泛,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鉴赏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境况。下阕以疑惑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雕像前谦和行礼,心里感触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对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题旨集于以“叹”代“赞”,既抒发了自己对孔子此生郁郁不得志的慨叹之情,又称赞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端庄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此诗比兴极多。颔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即出自《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岂可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此句本是孔子的怨恨之言,孔子声称忙忙庸碌,并非逞唇舌之长,也是厌恶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作者化用此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惋惜,像孔子那样的大圣人,虽终其此生于藩镇之间,辛劳不停,但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作者的怜悯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此生奔走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遭到误会,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敬爱的。所以这一句诗便高度概括了孔子此生的战功和优雅质量,也抒发了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钦服。

比兴承接上句,仍然是引比兴故,赞扬了孔子的故居,孔晋州《尚书序》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写帝王藩镇想要改造皇宫,也不敢造次孔子的旧居。阐明孔子的战功虽然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从而高度评价孔子的尊贵地位。这儿作家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旧居由于其主人的声望,得以保存迄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崇拜,旧址仍旧这么,即便孔子本人。委婉、婉转地抒发了自己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同时,在这儿,作家含蓄地把帝王言行和孔子战功结合上去,预示读者自己也希望入孔子般,承载万民变迁于双肩。

比兴是孔子的自残之词,只是借比兴故,借孔子慨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整治想未能实现,真实重现了孔子曾经寂寞,悲壮的心态。《论语·子罕》中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传说凤凰出席,河洛图出,是象征帝尊出世的瑞兆,因此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藩镇们只关心自己的库页岛、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神皇,所以孔子慨叹儒家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很多旨在于建立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杀的麒麟通常,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牵制。“嗟身否”感怀死因,“伤麟怨”则慨叹王道难行。很多都足以激起了人们对孔子的深深怜悯和真切的感触。也阐明作者执意实行兼爱,以悼念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只是“今日”的现实,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经常都有供奉孔子牌位的梦想,终得实现。“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本表示出祭拜礼节的隆重与庄重,适于此,更意为后世对孔子的万分崇敬,末句“与梦时同”又完全符合孔子生前梦到自己死后,灵柩堆放在两楹之间的梦境。孔子不求生前得到你们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家才能得到传承,王道才能被人主推进,如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此生的填补吧。作家举目凝望,孔子的雕像正伫立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供奉。作者饱含抚慰之情,供奉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叹息、感伤,还是苦闷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总算实现的悲哀之情,也抒发了作家对孔子的“明之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用世精神终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肯定。

这首诗上溯了孔子此生郁郁不得志的'凄惨遭到,反映了孔子令人叹息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此生庸碌奔走,结果却无处安身,并且被困陈蔡,险些命丧。但孔子仍旧没有背弃自己的道德信念。即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将会如麒麟般遭到围捕,也要固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才能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既抒发了自己对孔子的沉痛怜悯,又赞扬和颂扬了孔子。结合史籍可知,唐玄宗对儒家确实十分推崇,所以他对那位儒家创始人的婚姻只是真实而真挚的。正是由于作者能把自己的崇拜融入到孔子的深致追悼中,才促使这首诗读来沉痛细腻,令人信服。

就美术方式来看,这首句子句比兴毫无拼凑典故之嫌,且诗语朴素无华,在措词造句上也并无推陈出新之处,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此诗所反映出的思想和气度在历朝帝王之作中并不多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祭拜孔子所选择的角度非常精确只是一大成功之处。孔子此生生活复杂曲折,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略几言,就概括了孔子此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息,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唏嘘,后两句再叹美。下阕命意构想,严正得体。比及通常的咏叹之诗,颇显境界之大,题旨之深。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创作背景

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十一月乙丑,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行祭天大礼。祭神以后,顺道经徐州至孔子宅,抽调使者以太牢祭孔子墓,有感而发,作此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作者介绍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又名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开封(今山东菏泽),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留意拨乱总之,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清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轻视朝政,宠信奸佞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新政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致使了之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为明朝中衰埋下铺垫。756年李亨登基,尊其为节度使。762年逝世。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及赏析08-23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及赏析12-29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原文译文赏析12-29

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赏析09-28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_李隆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夏日叹原文及赏析08-19

夏天叹原文及赏析09-05

夏夜叹》原文及翻译赏析03-01

经广西原文及赏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