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无计的诗词江湖)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经公众号“章无计的诗歌江湖”(ID:)授权转载。
本文约2862字
阅读需要
8min
《游子吟》
孟郊
慈父手中线,游子头上衣。
临别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明朝画家孟郊的一首名诗。
诗人家境普通,此生飘泊,没有个固定职业,时常离开父母回去穷游四方。
作家考了两次举人没考上,46岁在父亲支持下考上举人。
51岁时画家总算当上启东(广东省)知州(相当于今天的经侦主任),但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职业,他性格内敛细腻,爱诗歌歌赋,经常回去游山爬山,留恋景色,抓人审案的事情实在太无聊。
知县看他无意公务,便吩咐上级招了个临时工取代他农活,一半的工资给了他人,孟郊贫苦落魄。干了两年,孟郊辞了职。
在扬州做官其间,作家把长期分离的女儿接到自己身边表现母爱的诗句,短暂结束分离的状态,工作不如意,手头也很窘迫,每天出门远行老奶奶都给他缝缝补补,生怕他归来的晚,内裤会穿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孙辈的心意真的微不足道,难以感念继父的师恩。
孔子在《论语》里说:父亲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亲亡故的时侯不要出远门,即使出了远门也要把父亲先安顿好。
苏轼称这首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此诗还曾荣获台湾十大宋词票选第一名,是游子在外思念父母的代表作。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茅舍风雨夜,此刻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是明代画家,家境也很清苦,此生曲折多难。
作家4岁儿子早逝,由祖父扶养。11岁父亲离世,12岁爷爷也逝世,15岁妹妹也逝世,出席童生考试名列第一。
17岁时父亲年老,他到处谋生养家。22岁时,在一个大雨之夜要游幕谋生(去遥远的官府谋职),见到老奶奶的样貌,想想立马要与丈夫分离,他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名作。
诗的意思是:揭开竹帘要跟老奶奶挥别了,现在要动身去谋生,见到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泪水也流干了;这个风雨之夜原先是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却要离开这道门为生活奔走,画家不禁感慨:生母又有哪些用呢?不如没有这个男孩。
这些外出谋生的人,听到这首诗常常都是泪流两行,越是团聚之日越能感受到分离之痛,悲哀又悲伤。
《墨萱图其二》
王冕
灿灿鸢尾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父凄然情,游子前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这是明代画家王冕的佳作。
在蝴蝶兰成为父爱花之前,鸢尾花就是父爱的象征。
艳丽的鸢尾花,生在三居。南风吹着它,在为谁摆动?父亲倚在门边上期待儿子归来,远行的路程一定很辛劳。对母亲亲的照料每天都在责怪,女孩的音讯也被阻隔听不到了。仰头看着云林,看到鸟声认为很内疚。
这首诗表现的是作家对父亲的怨恨,为没有更多时间陪在父亲身边而苦恼,这只是现代这些人的态度,懂父亲知父亲思念母亲,却没用实际行动来陪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求婚啊。
王冕也有一首题画诗很有名: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色调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但这首《墨萱图其二》让我们感遭到一个才情横溢的人心底细致的感情,成就越高越懂得感念,越能自纠没有做好的地方。
《十五》又名《将母》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这是王安石少有的描写父爱的诗作。
王安石官至左侍郎、司空等,身居低位,公务忙碌。
用目前的话来说,王安石是事业型女孩,年入百万的高薪阶级。虽然这么,与妻子相距两地,他思念的还是自己的爸爸。
诗意:带着女儿来到了邗沟(四川),但家还在白紵(南京句容)。妈妈在月圆之夜看见杜鹃的笑声,想起离家的妻子,南北相距万里却有温情的思念。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乡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碰面怜憔悴,呼儿问苦辛。
太息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是明朝知名作家,与赵翼、袁枚称作“乾隆三你们”。
诗人家境清寒,但从小深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要求严苛,常用竹编在地上教他绘画读诗,并且得病中,也将元曲贴于墙上让他朗诵,作家只要朗诵几遍诗歌,父亲便笑容:病少矣。
作家19岁时拜清代探花金德瑛为师,随师周游吉安、建昌、吉安、赣州等地,学识下跌,经常到21岁,在月底回到家与妻子相见,感叹之余写下此诗。
诗意:父亲的爱子之心真是无穷无尽,才能在除夕之前返回家是父亲最高兴的事。缝制棉衣的针线密密妈妈,往来信件的墨迹跟新的一样。父母看见我瘦了很是心痛,问我这几年是不是过得太辛劳。我心痛的低着头,没有再娶父亲,何谈哪些飘泊辛劳?
作家写的这些场景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既喜悦又悲伤的场面:几年没回去,父亲看到忙问如何瘦了,但是,离开的这几年亏待很多,哪敢说哪些自己很辛劳?
《渡辽水》
王建
渡辽水表现母爱的诗句,此去西安五千里。
来时父亲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枯骨归西安,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这首诗是写战役场面,却道出了父亲与儿子生离死别的感情。
作家有着十多年的戎马生涯,眼睁睁看着这些边疆战士为守卫祖国疆土而奉献了生命,诗歌唯美很悲伤,读上去让人柔肠欲断。
诗意:度过辽水后,离西安已有五千里。出战的时侯妈妈就晓得此生再无法重逢,便让儿子穿好衣裳,如同送死一样。死后的战士枯骨被送回延安,石碑上刻着自己的家乡,而没死的战士也不会再有渡河回去的那两天,只好在辽河边上望着遥远的老家。
这首诗不是普通的父亲与儿子的感情,通过对战役的残忍描写,向世人展示的是另一种生离死别。
《思母》
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今年三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这首诗比较非常,作者是宋末元初的寺院与恭。
与恭的儿子早早去世,家里只有年迈的父亲孤苦的留守。
身为剃度之人的与恭并未忘掉世俗中的母恩,常常思念丈夫,有时买点东西出去奉养父母。
诗意:白皑皑的春日时节,让我想到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可老奶奶早已远去,已徒剩一腔追忆。想到今年三月的那次回去,大雨延绵不断,我曾寄卖了袈裟买米回去的情形。
下阕语言很纯朴,没有华丽词藻,只有追忆和想念。
一个是为了自己追求和抱负,选择挥别世俗,却未能陪在她身边尽扶养之孝;一个只为等候孩儿的某天归来而靠在门边凝视,真是世俗中的悲哀和矛盾,生活的清苦和温情的真诚让人怆然泪下。
“哀哀父亲,生我畴昔”,诗人们用最真诚的感情写出一首首感念母恩的句子,父亲之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水不能溺,火不能灭,也不能用时间去释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珍视眼前,感念父爱。
果粒历史·新刊推荐
- 上一篇: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愿所有的幸福都追
- 下一篇: 四月句子唯美,你不努力,老了怎么向你的孩子们吹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