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籍

古籍

(注释):清宵的月影霜痕

2023-09-26 21:01:32古籍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

(注释):清宵的月影霜痕

[注释](1)青女:主霜雪的男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丽的姿容。

[译文]刚开始看到远行去北方的野鸭的叫喊声,鸟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凭栏眺望,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潮湿,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丽姿容。

-----------------------------

哲学作品,非常是散文,它的特征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作家除了是采风的妙手,而应当是随物赋形的焦化。最一般的题材,在杰出的作家的笔底,常常才能造就出一种精湛幽美的唯美。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才会有这么的觉得。

这诗写的是春天秋天,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景色。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给了辛辣的深秋而已。那样的风景,会使人心旷神怡。因此这诗所给与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出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遭到的某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细腻而丰富的。

夏天,草木葱茏而变衰,眼中看见的一切,都是萎约枯萎,黯然无色;而且清宵的月影霜痕,却变得愈发光明澄澈。这秋夕自然风景之美意味着哪些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是仙姿玉骨的绝世伊人,愈是在宵立秋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他们的娇媚风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由于他们具备耐热的特点,禁得起潮湿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原本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那样,画家所绘制的就不只是是秋夕的自然景色,而是勾摄了清秋的神识,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画家从霜月交辉的景色里开掘下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画家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丽、向往光明的沉痛心愿;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显露。其实,我们不能说,这耐热的素娥、青女,就是画家隐以自喻;或则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这么肤浅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也许刻舟求剑,理解得过分窒实,反倒会缩小它的意义初闻征雁已无蝉,增加它的哲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著称。盖俗学瞥见其脸部,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也许,除了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这么,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听到了这点的,因此他非常强调李商隐的七言律诗,“寄托深而言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三斑。

这诗在美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留意:作家的画笔完全在空际撷取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木上已听不到聒耳的鸟鸣,广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烧烤,高楼独倚,水光接天初闻征雁已无蝉,望去一片明媚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曼妙想像的摇蓝,它会激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作家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像中的唯美,是从前两句生发下来的。

(马茂元)

--------------------------------------------

△淮南子。秋八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青腰玉女。主霜雪也。武庄翦翦。集素娥于阳具。注。嫦娥窃药奔月。夜色白。名曰素娥。

-----------朱鹤龄(清)《李义山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