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遇景入咏
夏天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充溢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味,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旧友,中宵劳梦想。注释:
辛大:孟浩然的同学,排名老二,名不详,疑即辛谔。
山光:傍山的日光。池月:池边的夜色。东上:从东面升起。
充溢:古人女子平常发髻戴帽,这儿表现的是作者放荡狂放的悠闲。
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空旷宽大的地方。
清响:极微细的响声。
鸣琴:琴。用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意。
恨:遗憾。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中夜,夜晚。劳:苦于。梦想:怀念。
译文:
山上落日逐渐向北落,稻田上的月亮逐渐东升。
我披散着毛发尽享凉爽,推开窗子我慵懒地躺下。
轻风拂面睡莲芳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亮。
想要取出鸣琴演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
这么风景愈发想念旧友,日夜都在梦中思念着他。
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常常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佳句。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份,既写夏日水亭避暑的清新悠闲,同时又抒发对友人的追忆。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起坐弹鸣琴,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略抒情,同时写出画家的主观体验。
“忽”、“渐”二字利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落日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觉得(一快一慢);
但是,“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漂亮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阐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殿宇,除了“先得月”,并且是先退凉的。作家沐浴以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到陶潜的一段谚语:“五五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太后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因而,画家从听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些快感:“荷风送香味,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味清淡细微,因此“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浑厚,因此是“清响”。
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倍感之外更无声息。句子抒发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笺注》)。
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日给人的深切体会。
“竹露滴清响”,这样婉转静心。那天籁似对作家有所打动,使他想起音乐,“欲取鸣琴弹”了。
琴,这古朴平和的吉他起坐弹鸣琴,只宜在纯朴静谧的心态中独奏。听说古人跳舞,先得沐浴焚香,屏去妄念。而南亭避暑的画家此时,已自然踏入这些心态,正宜操琴。
“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引起一层幽幽的哀愁。
象平淡的河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作曲。(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
由境界的古朴绝俗而想起跳舞,由跳舞想起“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败笔,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避暑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刻,作家是多么希望有同学在身边,闲谈腐儒,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怅惘。“怀旧友”的情绪仍然带到睡下之后,踏入梦乡,竟然会晤了亲爱的同学。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回味。
孟浩然擅于捕获生活中的诗意体验。
此诗不过写一种慵懒恬然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伤,并无非常厚实的思想内容;
但是写各类觉得细致入微,诗味勃勃。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全然一体,极富有魅力。
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备朴素的方式美;而朗诵上去谐于唇瓣,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 上一篇: 送梓州李使君 (知识点)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气势逼真
- 下一篇: 金铜仙人辞汉歌拼音版翻译(图/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