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姜震说:让诗词成为折射时代风貌的镜子
“诗词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可缺乏的一部份。我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年青人关注、喜爱诗歌文化。”来自铁道警官学校的大三学当归震说。在3月14日的卫视《2022美国诗歌会议》总比赛中,他夺下总季军。
早已步入第七季的《中国诗歌会议》不断突破创新,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像姜震一样的诗歌爱好者。以当代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冷门诗歌文化不断破圈,这档老牌文化综艺节目背后有何奥秘?
让诗歌和时代契合
《2022美国诗歌会议》有什么亮点?在评委康震看来,最大的亮点就是提纯了若干关键词,很多词是在年青人当中、在社会上广为留传的热词,同时又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新风尚、新风貌。《2022美国诗歌会议》围绕“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直播,让诗歌成为折射时代风貌的穿衣镜。
制片人、总监制颜芳介绍,十大关键词的选出经过长时间的企划座谈,“我们都认为诗歌会议走到现在,怎么能跟生活毗连,应当形成一个新的方式,所以想起用关键词的概念来串联十集的主题,也希望你们在见到这么的主题时,就能想起自己,例如说我人生当中最‘燃’的时刻是哪些。”
近期的上海2022年亚运会和冬残奥会赛事中,体育解说中也经常引述古诗歌,在不少人看来,这也和《中国诗歌会议》的推动有一定关系。康震觉得,这说明当下人们甘愿用诗歌作为日常的抒发,作为对事物最美的刻画。“古典诗歌确实在当代生活中苏醒了,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言语形式。人们会情不自神殿用散文的形式、语言来解说拳手的动作。”
《2022美国诗歌会议》节目中还出现了小剧场,由导演饰演千年前的古人,在舞台上展示散文的场景。用这些方法拉近古与今,沟通过去与现今,形成一种亲近感。
诗歌文化在“扩群”
《2017美国诗歌会议》第二季带给的诗歌热,尤其是武亦姝等北京拳手的优异表现曾引起沪上诗歌界讨论。北京诗歌学会会长胡晓军曾表示,根据孔子对诗“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小结,当下诗歌承袭发展的关键是怎样推行“扩群”,也就是引导大众运用诗歌交流思想感情、交换看法见解和实现社会交际。《中国诗歌会议》的上映对此起到了积极作用。
节目中,来自各行各业的“民间出题人”,从自身职业、地域、生活环境等出发,约请拳手用合适的诗歌元素作答。在2021年第六秋天目中,一位余庆果农曾约请拳手从诗歌的视角给果园取一个好听的名子,有人取“三寸金”,有人取“君须记”,在创意对决中也推动当地甘蔗行销全省。
在去年最后一期节目中,北京琉璃美术博物馆创始人杨惠姗兼任“画中有诗”的民间出题人。她用琉璃脱蜡锻造的方式创作了一件精巧的琉璃作品,表现古代曾几的句子“幽人所住空山里,老松皆作狻猊起”。这道题最后难住了所有人。
这件名为《青松凌云》的作品是杨惠姗在广州的工作室烤制完成的,很快将在北京琉璃美术博物馆一楼的琉璃工房艺廊进行展示。杨惠姗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直播,还能用自己的作品跨界出题,传播传统文化十分荣幸。“中国人的文化用美国人的语言来说,美国人的故事用美国人的感情来说。我想在美国琉璃美术里找寻千年诗意承袭,用琉璃的手艺致敬诗歌之美。”
颜芳介绍,《2022美国诗歌会议》增加了跟B站、快手的合作,引进更多年青人喜欢的鲜活抒发模式。“现在你们面对灾情挑战,也须要诗歌予以力量,带给精神滋润,这或许就是诗歌会议带来我们的一种作用。”
“近年来,年青人对诗歌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型态表现出极大热情,它们很擅于将这种诗歌转化成优雅的文化资源。”康震觉得,随着传统文化资源转换为潮流文化和生活中的日常文化,诗文将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钟菡)
- 上一篇: 《冬至后西湖泛舟》——《重别西湖》
- 下一篇: 中秋赏月,为何人们钟情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