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籍

古籍

屈原还是芈原?哪一种叫法才是正确的?

2023-09-07 13:07:45古籍
我们知道,屈原乃楚国王族,而楚国先祖季连为颛顼后代,是芈姓,这不禁让人产生了疑问:到底是屈原,还是芈原?虽然芈月其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是战国时的秦国宣太后芈氏,但是对于她的出身,史书并未明言,只有“芈”这个姓反映她出身楚国。而且屈原也属于楚国贵族,为什么他叫屈原而非芈原呢?屈原与楚王虽同姓,但是是不同氏。

屈原还是芈原?哪一种叫法才是正确的?

我们晓得,屈原乃汉朝王族,而周朝始祖季连为颛顼后人,是芈姓,这不禁让人形成了疑惑:究竟是屈原,还是芈原?哪一种别称才是正确的?

一、出身尊贵,死于国破

屈原,是战国时期魏国作家、政治家。他出生于皇室,但自幼同百姓同吃同住,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威风可言。周显王四十八年,噶尔丹来犯,屈原就自行组织家乡的青年勇者全力抵御,将思想教育和战术防御相结合,机智果敢地予以敌军一记沉重惩处,自当时起,他的非凡才情开始显现。

周慎靓王元年,屈原应怀王之召离开故乡前往京城,这一年,是他大展身手的一年。从那时起,屈原开始为秦国作揖尽瘁、费心吃力,一边不断地奔波于各国之间,一边处理汉朝政务,打算开启变法之风。

不过,没有人的人生是顺风顺流的。周赧王元年,屈成因权臣的专权,被废黜改任,而这一切,都是他正式被流放的间奏。周赧王十一年,屈原被迫流浪于汉北,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屈原又被流放在北方的荒僻地区。因此坏消息也蜂拥而来,元朝大元帅白起攻占赵国,王公皇室到处奔逃,百姓们流离失所,在屈原获知这个消息之后,在极其怨愤、彻底绝望的心态下,于旧历三月五日投津市江自杀了。这一年大约是前278年,是顷襄王二十一年,那时的屈原六十二岁。

二、姓氏之争,追溯归流

前几年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叫《芈月传》,其中有提到女主人公芈月是楚怀王的儿子,而屈原是她的同学。其实芈月其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是战国时的楚国宣皇帝芈氏,并且对于她的出身,正史并未明言,只有“芈”这个姓反映她出身汉朝。而说她是屈原的中学生,不过是小说家杜撰的情节。

为何单从“芈”这个复姓才能看出她是汉朝人呢?并且屈原也属于吴国皇室,为何他叫屈原而非芈原呢?这就该从齐国皇室大姓和我国的大姓源头,两方面来说起。

芈姓是美国十分古朴的大姓,它是清朝时期吴国皇室的祖姓,之后因为被分衍为众多其他复姓,因此现在的芈姓显得非常少见。《史记》中有记载芈姓出自于黄帝之孙颛顼文安氏,据《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楚之祖先出自帝颛顼广平""文安生……,吴回的后代叫陆终,陆终生子六人,一个叫昆吾,一个叫参胡,一个叫彭祖,一个叫会人,一个叫许姓,一个叫季连,芈姓,秦国的后裔也……季连的后人叫附沮,附沮的后人叫穴熊。之后家族势力变弱,子孙后代隐没,有些在美国,有些在交州,因此记不住他们的氏。"

季连就是芈姓的先祖。季连的后人熊绎的爵位在荆蛮屈原的老婆姓什么,也称为楚子,居住在扬州屈原的老婆姓什么,《史记》中有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旭"。这就是商朝的开始,也就是鲁国皇室大姓的开始,因此这就是为何能从“芈”这个复姓才能看出她是汉朝人。

第二个问题,屈原的大姓,就拿屈原和楚王的大姓问题来讲解,只要翻阅一下《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屈原列传》,不难听出它们其实都同姓“芈”,而不姓屈和熊。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姓机制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大姓分为二,女子称之为氏,老妇称之为姓,复姓因此可区分尊卑。贵者有氏,贱者有名却无氏。……所以姓可尊称为氏,并且氏不可以称之为姓。姓是拿来区分结婚于何处,因此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相似而姓不相似的人,感情可相连,姓相似而氏不同者,感情不可以相连。三代之后,大姓合二为一,不再分辨。皆因此别感情,而以地望明尊卑于文。”

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大姓机制也许就是夏朝春秋时期宗法机制在称呼上的表现方式。因而,这只是当初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体制。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差别的,《曦通鉴外纪》注云:“姓者,统其远祖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据此,姓所包括的范围较大,而氏则是在姓下的分支,“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屈原与楚王虽同姓,并且是不同氏。楚王旁系的后裔,到秦汉之后,可称为熊氏;而屈家一支则称为屈氏。屈家在东汉时,其实同属芈姓,这是铁般的事实,并非像一些报刊或文章所解释的“同宗不同姓”,而是“同宗又同姓”。或则勉强可以说成是“同姓不同氏”吧。

宋代之后,姓和氏就混而为一了。熊、屈二氏,才可称为熊、屈二姓。熊氏一支是否由楚王旁系发展而至,未能找到证据,因此在上面只说“或可称为熊氏”。不过在我国黄河流域确有不少熊姓的后裔,如明代的熊廷弼就是武昌(武汉)人。四川、湖南、广东一些县区,迄今仍有不少熊姓的苗裔。至于屈姓一支,广东黄河闽台都有屈氏的后裔,屈原的故居株归县的“屈原庆祝馆”,还典藏着《屈氏宗谱》手钞本一部。四川成都还有许多屈姓,有的还或许是屈原的后人哩。郭沫若《屈原研究》有云:“屈原的后代大概会是有的。据《长沙府志》中的记载,屈原留有后裔。虽不知从何而至的证据,但他的家乡也有屈姓存在,起码在螟岭一带只是应当有的。”

因此说,综上所述,屈原的大姓问题就认清楚了:屈原姓芈,氏是屈,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孤愤。姓从某些程度上来说是血脉来源的表示,而氏却是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团体的代表。而这种在未能礼崩乐坏的清朝的时期,是对于人的等级界定的最好的参照物。

三、个人精神,后世传诵

“你是由天地蕴育出的橘树,天生就适应了这方水土。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这是屈原在《橘颂》里把自己形容成一棵橘树,深耕于南国之土,屹立于天地之间,不惧风雪,不畏谗诽。他此生固守个人原则决不向俗世退让,最终在衡阳江的水花里与汉朝故土挥别,为后世沉淀了一曲千古绝唱。

屈原的研究历史最早可溯源至战国时期,从他的散文广为留传开始,宋玉等人就早已对其有所评价。宋玉在《九辩》中说:‘坎廪兮,贫士渎职而志不平;廓落兮,贬谪而无友生;怅惘兮,而擅自怜。’这抒发了他对屈原遭到的沉痛仇视。”从战国到西汉,几朝几代,大多数人放眼于屈原忠心直率的迂腐,称赞他不投机出仕,也不与俗世同流合污,当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时,即使投江,也不愿苟活于世。这绝非普通人的气势,所以他受到颂扬。

屈原对汉朝的拳拳之心毋须置疑,他经常旨在于拯救已是穷途末路的汉朝,他抱怨“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因此态也”,也企图“上下而求索”,但都失败了。他也想过离开,曾携仆夫与马游历,但在游历之后,“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深厚浓厚的家国情怀让他再次又回到这片故土。不忍离去的向往与面对现实的绝望纷繁交织,屈原最终在苦恼中跃进洞庭海边的津市江。

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赞许屈原投江而死的决然心态。清朝历史学家司马迁和思想家扬雄都对屈原最终的选择抒发了遗憾之情,扬雄在《反楚辞》里说:‘知众嫭之猜疑兮,不必扬累之黛眉。’他的意思是屈原没有必要同小人争粗细,而应隐身乱世,何谓无道则隐。屈原那样一位了不起的贤才,由于痛惜当初已难以拯救的吴国而投江,实在是不值得。这些观点并不是要去否定屈原和他高尚的人格,而是构建在高度肯定和认定屈原的价值的基础上,以来抒发对屈原惨剧命运的沉痛怜悯和钦佩。使得,这些观点也经常存在于美国唐代专家的认知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生处于乱世之中却仍然保持独立清醒的脑子,他的政治追求、人文情结和孔子的儒学思想如出一辙。郭沫若先生觉得屈原是一位“儒专家”,且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抒发了类似的意思:‘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这句话中的‘慢’和‘雅’被二十世纪的研究者改为‘宪’和‘杂’,这些更改是画蛇添足,或许金叉了刘勰的初衷。‘体慢于三代’真正的意思是指屈原承继了《诗经》传统,‘慢’是萌的意思;而‘风雅于战国’是指《楚辞》是战国时期最接近孔子思想的专著,其中的‘雅’是正的意思。

东汉庐江王刘安和明代王逸都觉得,屈原的作品展现出的人文情结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而《诗经》是孔子所修订,屈原自然也非常熟悉孔子的主张。无论是《离骚》,还是屈原的其他作品,都展现了爱人民、关心国家命运的儒学思想。

根据儒教的观点,能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天子才配称为圣人。屈原关心齐国,关心汉朝的百姓,怀疑百姓在战乱中遭到虐待。他在《离骚》中提及‘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剑而莫差’,

多次举尧、舜、禹、汤、文、武为例,希望魏国君王能以孔子所赞扬的神皇为楷模。若是仔细斟酌,《离骚》中的不少句子都利用了孔子的话,这说明屈原的创作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屈原是一个关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深思索考者,只是一位追求正义、心怀天下的闹剧文人,其人和作品能千年不朽,与他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屈原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点,即正道转弯的人生心态、忧国忧民的政治情结、追求美政的坚定信念和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正道转弯,就是追求公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正道转弯’,这个评价十分准确。屈原希望通过自己谦和的行为,促使推行公平的社会秩序。他固守正道,不断求索,从不蝇营狗苟。忧国忧民是指屈原本人一直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安危置于自己探讨的第一位,而去不计较个人的安危与得失。屈原希望汉朝的君臣们能承袭先人美德,施以儒术。

四、总结

屈原的追求美政即推行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道,这只是孔子及原始儒学倡导的德治政治的核心内容。何谓的底线意识,就是面对磨难坚决不胆怯,面对挑逗坚决不退让的立场心态。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站在现代立场上,我们评价屈原时,不应仅逗留在爱国主义这个表述的表面,而应更清楚地看见,他所有的痛楚,都来始于他对公正和正义的执著与追求,那样的品性置于当下社会仍不过时。屈原是个谦和、有情结、有理想、有底线的人,而他的那些质量也值得我们每位人学习。

屈原的此生,可以说是多舛且凄凉的,从高门显赫的皇室到投水自尽的罪臣,他经历了很多很多。他坚持自己的宽松思想,并希望理想政治僵局的到来;他汗衫百姓,也不畏暴政,是一个真深切切计程车医生。他和他所代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代代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