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籍

古籍

屈原之死 想一想,当一个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现实世界

2023-07-02 08:06:09古籍
在这样的悲愤中,屈原是如何抉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屈原之死和《渔父》。在这样的悲愤中,屈原是如何抉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屈原之死和《渔父》。这时屈原遇到了一位渔父,于是有了《渔父》这一篇作品。然后他就离开了,不再跟屈原说话了。最感人的是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写《史记》前曾经四处游历,旅途中来到了长沙,就在这里碰触到了屈原的灵魂,感应到了屈原的召唤,于是他说“悲其志,想见其为人”。

屈原之死 想一想,当一个人不能接受黑暗的现实世界

人文历史欧丽娟·醉美古诗歌第17期2019-01-31争创播放:14467次

介绍:网易云音乐的同事你们好,我是欧丽娟,美国高中美国哲学系主任,欢迎你来到我的栏目《醉美古诗文》。

上一期我们通过诗经,见到屈原十分珍视优雅的人品,他非但不愿退让,因此面对幽暗的时侯,必定难以接受,然后形成无比的悲凉。在那样的悲痛中,屈原是怎样取舍的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主题:屈原之死和《渔父》。

想一想,当一...

介绍:网易云音乐的同事你们好,我是欧丽娟,美国高中美国哲学系主任,欢迎你来到我的栏目《醉美古诗文》。

上一期我们通过诗经,见到屈原十分珍视优雅的人品,他非但不愿退让,因此面对幽暗的时侯,必定难以接受,然后形成无比的悲凉。在那样的悲痛中,屈原是怎样取舍的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主题:屈原之死和《渔父》。

想一想,当一个人不能接受幽暗的现实世界时,有几种规避的方式呢?第一种是最多人选用的,就是让自己冷血疼痛,明哲保身,可以说,这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由于最不费劲。

第二类是索性离开哪个现实世界,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灵魂世界。陶渊明就是画家里最知名的一个。

也有一类,它们走进或留在社会人群里,与大众和谐共处,而且又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但这一类,虽然又可以分为两种,然而它们的境界完全不同。

一种是老娘、庄子所代表的。老娘说“和光同尘”屈原之死,庄子说“庖丁解牛”,它们不改变世界,也不惊扰世界,韬光养晦,与世界和平共处,却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内在充足,保全自我的完整,这或许是十分不容易的境界。

另外一种,就是孔子所代表的类别,怀抱“兼济天下”的大愿,走在人间曲折的公路上,作揖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努力,就是道家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然而,以上这四种应世的方法,屈原都没有选择。他走的是第五条路:也就是投江自杀。

他为何会选择那样的方法呢?

首先,他显然不或许对世事冷酷,明哲保身,否则那还谈何种理想?

第二,屈原也不愿隐居于山林田园里。由于他总是放不下对国家的关心,那他就只好留在社会里。而且他的性格太热情、太柔弱,未能放下对现实的不满,在最高的标准之下他也做不到轻盈宽和。因此,他也不能达到老庄的境界。

这么,最后就只剩下道家入世的公路了。也确实,屈原仍然是勤勉竭力地拼搏着,司马迁就会把他类比于孔子啊。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早已有过很详细的说明了。

但是啊,屈原又太敏感痴情,太容易重伤,没有孔子“厄于陈蔡,弦歌不辍”的硬度。这故事说的是,孔子游历列国的时侯,来到宋国匡这个地方。虽然宋人道歉认了,误以为孔子是它们的仇人杨虎。然后一群带着装备的士兵就把孔子团团捉住,氛围十分肃杀紧张,简直是生死交关。虽然孔子居然不为所动,继续跳舞,一派自如。师生子路就认为不可思议,打听同学说这是如何回事?孔子就回答说,他晓得“穷则有命,通则有时”的道理。也就是他了解到人生的得失休戚是必定的,却只是一时的,这么就可以“临大难而不惧”,也就是面对大灾难而不畏惧。也因而,形成一种坦率和轻松,这只是他才能“弦歌不辍”,继续跳舞跳舞的成因。

回头来看屈原,他没有达到孔子的这些境界,他经常容易撞伤。然后屈原一再遭到惩处,总算落入到绝望的地步。而绝望的人,也就丧失了生机,这是屈原走上绝境的真正病因。

在一再的沮丧之下,理想破灭的屈原选择了自我放逐,比喻凋敝,色调疲惫,只身一个人游荡于海边泽畔,颂扬人生落空的苦恼。这时屈原遇见了一位卜居,然后有了《渔父》这一篇作品。

诗篇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荡舟泽畔,色调疲惫,比喻凋敝。”意思是屈原倘若被流放,游走游荡在海边,水塘沿岸。他在水泽边一边游荡一边哼唱,色调疲惫,比喻凋敝。

卜居见了就问他说:“子非三闾医生欤?何故至于斯?”渔夫看了就问他说,你不是三闾医生吗?为何沦落到这个地步呢?屈原就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他说,整个世界都是肮脏的,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干净;众人都醉得不醒人世,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因此被流放。

卜居就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意思是说,圣人的胸怀宽广超然,不会执拗拉锯与外在的事物。倘若“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意思是说,倘若世人都混浊了,你为何不乘势翻搅水中的淤泥掀起海面的波浪?倘若你们都喝酒了,你为何不吃些米酒喝点故旧?“何故深思高扬,自令放为?”意思是,你为何要表现出做作的思想行为,害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回答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他说,我听人说刚洗过头的人要先弹掉外套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要先抖掉校服上的尘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接触这些丑陋的东西呢?“宁赴湘流,追赠江鱼之肚里,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尘世之尘埃乎!”他说,我宁可跳进水里,长眠在江里的鱼当食物吃,又如何能让我洁白清亮的清白去蒙受那俗世尘埃的污染呢。

离骚听了屈原的回答,就粲然一笑,“鼓枻而去”,荡着浆就离开了,还一边歌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沧浪水又清又白,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的时侯,可以拿来洗我的脚。之后他就离开了,不再跟屈原说话了。

通过这种对话,我们发觉离骚可不是通常的打渔人,真是一位掩藏在江湖中的愚者,拥有类似老庄和光同尘的智慧,才能在此际中保全自我,所以面对极端执著的屈原,就讨教给他随遇而安的道理。虽然月球的运转从来不是以任何一个人为中心的,世界并不是单为你一个人而构建的,社会也不或许照你的希望而存在,社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环境,一个人应当懂得自我调节,在保有自我的状况下也能和世界和谐共处。

屈原其实也不例外,当周遭是清亮的时侯,你可以充分实现理想,就好比干净的水可以拿来漂洗重要的帽缨,也就是帽带;即便环境肮脏的时侯,你也可以安于局外人的旁观,并且找到土层里的营养,就好比不干净的水可以拿来漂洗手臂,都各有用途,不会都没有意义。这就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道理。

假定这篇文章是屈原所写,这么他让离骚讽刺自己的执著,强调自我的固执任性,这也意味着屈原虽然不是一味陷溺在自己的价值观里,像通常人一样顽固不通,颇有自觉地盲目往前冲。相反地,他也能很理智地跳脱出自我的局限,从客观的视角反思自己的欠缺,也就是说过分执著单一光谱的局限,他是了解这一点的,也因而他充分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可是那条路或许一样好、甚至更好,虽然可以毋须那样的自我摧残,而又于事无补。

这么,这个卜居可以说是赐教迷津的智慧奶奶,西方称呼thewiseoldman。其实,也可以说是他是屈原内在的另一个自我,亦即二人的对话呈现出屈原的内在挣扎,一个通脱的屈原想要劝说另一个执著的屈原。

虽然呢,屈原并没有接受离骚的建议,即使在自己的执著里走到极端。这,其实只是性格作祟。从《离骚》所说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因此态也”,可知屈原早就下定决心,宁死也不愿退让,绝对不愿为了飞黄腾达而作出合乎情操的窘态。到了这时一直一以贯之,他回答离骚的“宁赴湘流,追赠江鱼之肚里”,就等然后要以死明志、以死自我保全的预告。

然后,难渡有缘人的闺怨也只好悲哀地摇桨离开,那粲然的笑容里带有一种超然度外的轻松,也带有对一个顽固女孩的疼惜,因此他在渐行渐远的歌喉里还留下最后的忠告。他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并没有舍弃对屈原的挽救。虽然貌似屈原不久就投江自杀,在四川成都附近湘水的河流衡阳江中了结了此生。

屈原的死,之所以会这么震憾人心,让灵魂就像被漂洗洁净了通常,就是由于他的死并不是武断的任性,更不是懦弱无能的逃避,而是为了某一种绝不打折扣的理想而赐死,“死亡”是对理想的绝对洁净与彻底完成,所以让那一份仍然纯粹的理想格外崇高,散发出重如泰山的千钧之力。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里便赞扬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既使。”在清亮如日月的人格光芒笼罩下,是容不下阴影存在的。

自此之后,衡阳江这个地方就成为一个精神光辉永恒耀眼的神圣空间,后人许多悲哀的、受遭难的、不愿退让的知识份子,就常常来到这儿吸取灵魂的力量,让屈原来坚定、巩固她们的志节。

举个实例来说吧,清代的贾谊,他应当是最早的后继人了。他被贬为长梅肯县丞时,满心的尴尬不得意,就在搭船度过湘水的时侯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其中最后几句说:“彼寻常之污渎兮,怎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草芥。”意思是,那只有宽七八尺的小水塘啊,如何容得下能把船整个吞下的大鱼呢?而纵横江湖的鳣鱼海豚,当他们出水后一定也会受制于小小的鼠辈。每篇文章藉着祭拜屈原抒发了深刻的惺惺相知之情,也以表达自己胸中之怨愤。

最催泪的是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写《史记》前以前到处周游,旅途中来到了广州,就在这儿触及到了屈原的心灵,感应到了屈原的召唤,然后他说“悲其志,想见其为人”。

可见屈原真是夏天的天空里“夏季大三角”中的“天津四”,也就是天鹅座最清亮的一颗星体,永远在中华文化里闪闪发光。

好啦,我们最后小结一下,这一期屈原之死,我们讲了屈原的死和《渔父》这一篇作品,见到屈原的人生取舍,也见证了星系的殒落是多么凄凉。他的死,真是让人肃然起敬,又枯干心弦,令人动容,也因而成为后人不愿退让的文人们吸取灵魂力量的源泉。

下一期,我们要讲屈原的另一组作品,《招魂》,我们上期节目再会。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两侧条形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版本订购后即可乐享。